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

发布者:食品与药品学院发布时间:2019-03-13浏览次数:11

 

一、专业名称代码

专业名称: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代码:590107

二、入学要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

三、修业年限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学制:三年学历:专科

、职业面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所属专业大类(代码)

所属专业类

(代码)

对应行业

(代码)

主要职业类别

(代码)

主要岗位类别(或技术领域)

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

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(59

食品工业类

5901

食品制造业

14

食品检验工

6-26-01-08

农产品与食品检验师

农产品与食品检验证

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(59

食品工业类

5901

食品制造业

14

食品工程技术人员(2-02-28

食品工程技术人员

食品工程师

、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一)培养目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培养思想政治坚定、德技并修、全面发展,适应食品行业发展需要,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,掌握食品营养与检测的基本理论、基本技能,面向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、食品生产加工、农副产品加工检测等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。

(二)培养规格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. 素质

具有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,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、国家认同感、中华民族自豪感;崇尚宪法、遵守法律、遵规守纪;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。

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。崇德向善、诚实守信、爱岗敬业,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;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,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;具有质量意识、绿色环保意识、安全意识、信息素养、创新精神;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,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,与社会、自然和谐共处;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。

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、健全的人格,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;具有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,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,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;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,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、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。

2. 知识

1公共基础知识

具备一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;掌握一定的英语、计算机和法律基础知识;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)专业知识

掌握食品营养配餐设计,食品营养分析,食品理化等卫生检测知识,食品掺伪鉴别检验的知识;掌握仪器分析,食品质量安全管理,食品加工技术的知识。

3. 能力

1)通用能力

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,具备文献及资料检索、浏览处理信息的能力;具备终身学习、信息技术应用、独立思考、逻辑推理、信息加工能力;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撰写检验报告等书面表达能力;具备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2)专业技术能力

具备食品营养检测、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;具备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;具备食品加工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。

、实施保障

(一)师资队伍

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现有校内专业教师13人,其中校内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8人,副高以上职称6人,专业教师中洛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,专业教师每年按要求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学习或各种专题培训,全年累计学习和培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,师资队伍数量充足,结构合理,完全能够胜任本专业的教学需要。

(二)教学设施详见附件二

教学设施可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实施需要,拥有食品化学实验室、食品感官检验实验实训室、食品理化检验实验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,实验实训室面积、设施均能达到国家发布的有关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(仪器设备配备规范)要求。信息化条件保障能满足专业建设、教学管理、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。

(三)教学资源

本专业教学教材主要采用国家规划教材、行业规划教材等,每年学院图书馆和系部采购部分专业参考图书资料,供学生及教师学习参考。在数字化(网络)资料方面,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合作,联合出版教材、开发校本教材,搭建网路教学平台,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案、网络视频、实训项目题库等在线学习资源,满足学生专业学习、教师专业教学研究、教学实施和社会服务需要。

搭建校企合作平台,充分利用行业资源,满足学生参观、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,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。

(四)教学方法

根据培养目标、课程教学要求、学生能力与教学资源等,倡导教师因材施教、因需施教,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,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讲授教学法、案例教学、项目教学等方法、情境教学法坚持学中做、做中学,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。通过建立岗位工作模拟环境,搭建课堂与岗位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培养平台,让学生充分理解项目流程和实践细节,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,形成职业能力。同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、行业协会等举行的职业技能大赛,达到以赛促教、以赛促学的目的。

(五)教学评价

强化对教师教学、学生学习的评价。对教师教学的评价,主要依照教学评价的标准,进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。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兼顾认知、技能、情感等方面,评价体现评价标准、评价主体、评价方式、评价过程的多元化,如观察、口试、笔试、职业技能大赛等评价、评定方式。

课程考核按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进行,分为考试和考査两种。考试课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%,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%,按百分制考评,60分为及格。考查课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%,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%,按百分制考评,60分为及格。

毕业论文需通过答辩,成绩由答辩小组依据科学性、实用性、逻辑性和技术性综合评定等级,等级分为优秀、良好、及格和不及格3个等次。其中优秀等次分数90-100,良好等次分数80-89,及格等次分数60-79,不及格等次分数60以下。

(六)质量管理

1.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,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,提供市场、政策及行业信息,提高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。

2.成立教学执行组织与教学督导组,对课程建设、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推广、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等进行督导与评价。 

3.建立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管理,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标准、评价标准,制订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,加强校内外实训、顶岗实习的管理。 

4. 成立专业调研组,负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、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查等工作,为本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提供支持。